好汇盈配资
书
荐
读
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,鄂温克族人民以放养驯鹿为生,他们敬畏自然,与山川、河流、森林相依为命。在驯鹿脖颈的铃铛声里,在希楞柱顶的星空下,一位九旬鄂温克族老妪的絮语,将我们带进大兴安岭最后的游牧传奇。
著名作家迟子建用七年光阴打磨的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,以灵性笔触雕刻时光,让消逝的游牧文明在文字中永生,为我们揭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史诗。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、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,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。
这部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,娓娓道来一个游猎民族的百年兴衰史,讲述鄂温克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挤压下,如何顽强生存、抗争不息的故事,记录了鄂温克族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荡气回肠的历史文化进程。
展开剩余84%迟子建将鄂温克人的歌声、眼泪与风雪糅进文字,对人与自然关系展开深刻思考。这部极具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经典文学作品,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,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静心品读。
【作者简介】
迟子建,1964年出生,作家,黑龙江省作协主席。著有《伪满洲国》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《白雪乌鸦》等长篇小说,《逝川》《雾月牛栏》《清水洗尘》等小说集,《伤怀之美》《我的世界下雪了》等散文随笔集。曾荣获“鲁迅文学奖”、“冰心散文奖”、“茅盾文学奖”等文学大奖。
【内容简介】
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,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,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。他们信奉萨满,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、游猎,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,人口式微。他们在严寒、猛兽、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,在日寇的铁蹄、“文革”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。他们有大爱,有大痛,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,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。然而,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汇盈配资,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,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,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。
小说背景设定在辽阔的额尔古纳河畔,这里既是鄂温克族世代生活的家园,也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。鄂温克族与驯鹿、额尔古纳河等自然环境的生存关系贯穿全书,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。
小说的讲述者,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遗孀。她以九十岁的高龄,见证了家族五代人的历史,也目睹了族人一次又一次的生存困境。书中的人物情感纠葛扣人心弦,生死爱恨交织,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、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形象,他们或勇敢抗争,或默默坚守。命运如同一只大手,将每个人抛来掷去。在困境中,有的人选择怨恨,有的人选择承担,还有人选择放下。每个人物,都不得不接受命运的考验,吃尽人生的苦头。
小说语言精妙,简约而不失深邃。对鄂温克族人独特的生活习性、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们与自然相依相存的状态的描写,令人着迷。
【经典重现】
1.“清新的空气和这突如其来的绿枝,就像朝我跑来的两只温柔的小猫,它们伸出活泼而又湿润的舌头,一左一右地舔着我的脸颊,将我的困乏一扫而空。”
2.“我们的驯鹿,他们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儿,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伴着,喝水时能看见水里的游鱼;冬天呢,它们扒开积雪吃苔藓的时候,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,听到小鸟的叫声。”
3.“雾气的敌人无疑是太阳。中午时分,太阳终于冲破了阴云的束缚。如果说雾气是一群游走的白象,那么阳光就是一支支锋利的箭,一旦射出,雾气无不被击中,迅速消失无踪。天一放晴,大家的心情也跟着晴朗起来。只要不下雨,我们就可以留在原地,不必搬迁。因为那一带山上的苔藓丰厚,驯鹿不需要走太远就能找到食物。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,因为处于接羔期刚刚结束的我们,需要不断把母鹿找回哺育鹿崽。旧营地无疑是一块宝地。”
【精彩看点】
1.民族记忆的传承故事
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密林中,驯鹿啃食苔藓的簌簌声与萨满神鼓的震颤共振。迟子建以人类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灵性,复原了鄂温克族"乌力楞"的完整生态:桦皮船载着猎人的呼吸划过晨雾,熊油灯映照着族人脸上的山岭沟壑,萨满在月光下起舞时,整个森林都在战栗。那些即将湮灭的狩猎仪式、树葬风俗、火神崇拜,在文字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。
2. 生死与信仰的纠葛
书中贯穿鄂温克人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:萨满妮浩为救人一次次牺牲自己的孩子,隐喻民族信仰的悲壮;当妮浩萨满为拯救他人孩子而痛失骨肉时,当伊万在失去爱人后与黑熊生死相搏时,这些山林子民用命运诠释着原始信仰的壮美与残酷。作者摒弃了猎奇视角,让人物在生与死、爱与牺牲的抉择中自然显影光芒。
3.文明冲突下的抉择
当伐木队进驻、定居政策推行,族人被迫面对“下山”还是“留守”的困境。小说结尾处,老妪守着祖先的树葬墓地,如同守着文明更迭的琥珀。年轻一代如安草儿选择回归山林,而更多人则在酒精、电视和钢筋水泥中迷失,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群体的文化困境。
当我们跟随文字见证桦皮船变成博物馆展品、萨满鼓声消散在混凝土森林时,迟子建完成的不只是对一个民族命运的记录,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深邃反思。
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像一株倔强的偃松,提醒着我们:有些消逝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永恒的开始。它是一部描绘自然与民族风情的壮丽史诗,是一部深刻展现人类在面对生存压力时,不屈不挠、顽强拼搏精神的力作。鄂温克族人在严寒、猛兽、瘟疫等自然力量的考验下,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。
阅读这本书,让我们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,也思考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生存智慧。翻开书页,我们仿佛穿越大兴安岭的原始密林,看驯鹿蹄声里的生死轮回、听萨满鼓声中的神灵低语。这里有篝火旁流淌的古老传说,有月光下永不褪色的爱情,更有现代文明冲击下,一个民族如额尔古纳河水般深沉的生命咏叹......
部分图片源自网络
整编:宋群风
审核:邢红鑫汇盈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